《This Morning》是英国独立电视台(ITV)自1988年开播至今的王牌晨间节目,以轻松温馨的基调陪伴英国人开启每一个工作日。作为英国电视史上播出时间最长的日间节目之一,它成功融合了新闻资讯、生活建议、名人访谈和观众互动,平均每天吸引超过100万观众。节目最具标志性的双主持人模式与客厅式布景开创了晨间节目的新范式,其倡导的‘像朋友一样聊天’的制作理念更被全球同行效仿。本文将深入解析这档国民节目如何通过精准定位成为英国文化符号,以及它对中国晨间节目制作的启示。
从早餐桌到国家客厅:节目定位演变史

最初定位为‘主妇伴侣’的《This Morning》在1996年迁址伦敦后转型为全民晨间陪伴节目。其标志性的落地窗背景将伦敦地标纳入镜头,巧妙构建‘国家客厅’的集体认同感。制作人Diane Nelmes曾透露:‘我们不要做新闻播报者,而要当观众醒来后最想见的第一个朋友。’节目独创的‘双主持人化学反应’模式(如知名组合Holly Willoughby与Phillip Schofield)成为核心竞争力,2016年引入的‘代班主持人海选’更让观众深度参与节目制作。
内容配方:硬新闻的软包装
节目采用‘三明治’内容结构:首小时聚焦突发新闻(采用新闻编辑室实景转场),第二时段主打健康育儿等生活话题,尾声则以轻松明星访谈收尾。特别设置的‘手术直击’环节曾创下单期230万收视纪录,由医疗记者Dr.Hilary Jones在演播室实时解说手术过程。这种‘信息+服务+娱乐’的黄金配比使其在BBC Breakfast的新闻强攻下守住差异化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其天气播报始终采用手工制作的气象道具,这种‘反高科技’的亲切感成为观众最爱环节之一。
社会情绪晴雨表
节目多次因应重大事件调整编排:911事件期间连续5小时直播观众来电,新冠疫情中首创‘虚拟观众席’。其发起的‘冰桶挑战’‘隐形贫困儿童’等公益活动累计筹款超1800万英镑。曼彻斯特恐袭后,主持人Phillip含泪朗读观众来信的片段被英国媒体评为‘年度最动人电视时刻’。这种将国家叙事转化为家常对话的能力,使得节目在社交媒体时代仍保持78%的35-54岁核心观众留存率。
争议与进化
2019年‘代班医生疫苗争议’事件暴露出节目医学建议的监管漏洞,促使ITV设立15人专家审核小组。面对年轻观众流失,2020年新增TikTok短片段‘Morning in 60秒’板块,吸引30万Z世代订阅。最新改版中引入AR技术实现‘厨房教学全息投影’,但保留了开播至今的经典片头音乐。这种‘创新不忘本’的平衡哲学值得中国《朝闻天下》等节目借鉴。
34年长盛不衰的《This Morning》证明:晨间节目的本质是构建仪式感与陪伴感。其成功不在于技术炫技,而在于将国家大事转化为早餐桌上的温暖对话。对中国节目的启示在于:1)主持人‘人格化’而非‘主持人化’ 2)重大新闻的民生视角解读 3)观众参与的深度机制设计。正如《卫报》评论所言:‘它教会我们,早晨的打开方式决定了整座城市的情绪温度。’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