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king》是韩国SBS电视台推出的一档老牌综艺节目,自2007年开播以来,以其独特的‘达人秀’形式风靡亚洲。节目以‘挖掘平凡人中的非凡才能’为核心,为普通人提供闪耀舞台,既有令人惊叹的才艺展示,也有催人泪下的励志故事。不同于其他竞技类综艺,《Starking》更注重参与者背后的情感叙事,这种‘才艺+故事’的双重冲击力,让它成为韩国综艺史上最长寿的周播节目之一。

起源与定位:从‘明星模仿秀’到‘全民星光舞台’

最初以《Star King》为名(2013年改版为《Starking》),节目灵感来源于美国《America's Got Talent》,但创新性地弱化了竞争性,强化了‘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Star’这一理念。早期以明星模仿、搞笑才艺为主,后期逐渐发展为涵盖杂技、舞蹈、特殊技能等多元领域,并首创‘隐藏摄像机+观众投票’的温情互动模式。

节目结构解析:三大环节打造‘情感过山车’

1. **开场秀**:明星嘉宾与素人合作表演奠定欢乐基调;

2. **达人挑战**:素人展示超乎想象的技能(如人体打印机、口哨交响乐等);

3. **故事时间**:通过VCR揭露参与者背后的艰辛经历,如残障人士克服身体限制的奋斗史。这种‘炫技-共情’的节奏设计被学者称为‘韩式感动配方’。

文化现象:为什么韩国人爱看《Starking》?

节目折射出韩国社会的‘压缩式发展’心态:一方面崇拜‘非正常努力’(如连续练习某项技能10年以上的素人),另一方面满足大众对‘逆袭叙事’的需求。数据显示,20-40岁女性观众占比达62%,她们普遍认为节目‘既提供娱乐又给予生活勇气’。2016年‘饺子奶奶’用包饺子速度战胜机器人的片段,更引发全国关于‘人性价值’的讨论。

争议与变革:收视率背后的隐忧

随着同类节目增多,《Starking》被质疑‘过度煽情’和‘剧本痕迹明显’。制作组在2019年改版中减少故事篇幅,增加科学实验类内容(如‘人体电流舞蹈’),但核心观众认为‘失去了灵魂’。最新季尝试加入AI评委系统,引发‘科技能否衡量人情味’的新一轮热议。

作为韩国综艺工业化生产的典型样本,《Starking》的成功在于精准拿捏了娱乐性与社会性的平衡。它证明了一档长寿节目需要的不仅是猎奇表演,更是对普通人价值的持续关注。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这档节目既是我们观察韩国社会心态的窗口,也启示着综艺创作:真正的‘星光’永远来自真实人生的温度。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