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罗麦》是导演王超2018年推出的中法合拍文艺片,改编自导演本人的小说《去了西藏》。影片讲述赵捷(韩庚饰)为完成逝去挚友罗麦(杰瑞米·埃尔卡伊姆饰)的遗愿,带着其骨灰从巴黎到西藏的救赎之旅。这部被影评人称为'用镜头写诗'的作品,以极简叙事探讨生死、救赎与跨文化理解,其油画般的画面与留白式表达引发两极评价——有人沉醉于其哲学意境,也有人诟病叙事晦涩。但不可否认,它开创了华语同志题材电影的新美学维度。
双重旅程:地理迁徙与心灵蜕变

影片通过'巴黎-北京-西藏'的物理位移,构建出'寻找'的双重隐喻。表层是赵捷护送骨灰的实体旅程,深层则是穿越中西方文化差异(法国教堂与西藏经幡)、生死界限(罗麦车祸身亡与西藏天葬仪式)的精神跋涉。导演刻意模糊罗麦的死亡真相,使'寻找'成为打开记忆迷宫的钥匙——赵捷在香格里拉遭遇的每个场景(转经老人、牧羊女孩),都是对过往愧疚的重新解码。
禁忌之爱的东方表达
不同于西方同志电影的直白,《寻找罗麦》将同性情感隐藏在'兄弟情'的叙事保护壳下:两人共饮的酒杯、赵捷为罗麦系围巾的慢动作、雪地里未完成的拥抱...这些克制的符号被西藏宗教元素二次加密(如罗麦转世为藏童的开放式结局)。这种'东方式含蓄'恰恰构成文化碰撞——法国观众认为情感浓度不足,而中国观众则读出了'发乎情止乎礼'的传统美学。
藏地影像的哲学升维
西藏段落采用纪录片式拍摄:长达3分钟的无台词天葬镜头、磕长头信徒的特写、高原雪山的空镜...这些看似'冗余'的画面实则是导演的禅意设计。当赵捷在海拔5000米的风马旗阵中抛洒罗麦的骨灰,飞舞的经幡与骨灰形成物质转化,将个人救赎上升至佛教'轮回'的宇宙观。这种用影像代替说理的尝试,使影片成为罕见的'形而上学电影标本'。
争议与突破:文艺片的商业困境
影片上映时遭遇'看不懂'的差评,其碎片化叙事(现实与回忆无预警切换)挑战观众习惯。但恰是这种反类型化尝试,打破了国产同志题材必谈社会压力的窠臼。摄影指导Eric Dumage用35mm胶片呈现的油画质感(如巴黎雨夜车窗上的霓虹倒影),与西藏部分的4K超清形成数码与胶片的时空对话,这种技术哲学在国内院线片中堪称先锋。
《寻找罗麦》的价值不在于给出答案,而是提出关于存在本质的永恒追问。当赵捷最终在西藏寺庙听见疑似罗麦转世孩童的笑声,这个充满佛教因果色彩的结局,完成了从个人情感到普世关怀的跃迁。影片提醒我们:有些寻找注定没有终点,而旅程本身即是意义。对于华语电影而言,这种放弃戏剧性、专注精神探索的创作勇气,或许比票房数字更值得珍视。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